这是一个比较拗口的标题。如果拆开来解读,大意分成两个部分:学习+学习的方法。这里面学习的方法合起来作为了一个名词,前面再加一个学习是个动词。组合起来是个动宾短语。
我们小的时候,常常重视的是学习内容本身。比如背了多少首唐诗,认识了多少个汉字,能识别多少种动物……直到近十几年来,有一个叫做教育培训的产业兴起后,将教育内容和学习方法作为他们的主要产品大规模投放市场,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当年下了很多笨功夫。例如新东方的俞敏洪,就是靠主打词根学,帮助大家背单词起家的。类似的学习方法还有很多,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减轻学习的难度和压力。
我们在前面谈了,产品化、服务化对于人在劳动力市场竞争的重要性,也谈了如何通过研发获得一些基本的能力。具备了这样的思想基本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这节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这条道路上少走弯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正确的工作,那么如何正确,就要通过学习学习的方法来获得修正。
最近看了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有个小伙子在挑战一分钟打285个响指。我们以此为例来剖析下如何获得更好的学习方法,在此,我们不讨论这个方向是不是正确的,因为这方向是不是正确应该是前一个章节(产品化的你),应该思考的问题。
当小伙子确定了打响指成为自己的产品目标时,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提升这样的能力,通常的学习路径是不断的实践打响指,然后找到一些初步的感觉,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一些经验、技术交流,或者能遇到名师指点一二,然后刻苦练习,参加比赛。等等。总之,是一个比较自发的过程。
当我们用现代研发的方法切入其中时,这件事情就变了。首先,要研究打响指需要的基本功能点,例如手指力量,大脑皮层训练等等。之后再研究训练方法,比如十个为一组,每天十组训练。在之后研究改善这个训练的小技巧,例如手上大一些肥皂水、多用热水敷手等辅助性训练方法。最后还是要不断的总结、交流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训练方式。
从上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自然的基于兴趣的学习方式和有组织有技巧的学习方式,在效果上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科学的方式更能有持久性、针对性,同时总结的结论和数据更有传播性。而自然的学习方式,完全靠率性而为,兴趣高的时候会有效,兴趣低的时候会无效。
还是回到我们的题目来,学习学习的方法。具有研发意识的情况下,我们能自己建立学习的知识结构,并从结构中拆分出基本的基础单元。当具备这样的意识时,基本上可以减轻很多学习的困难,也能避免找老师不方便带来的困境。
同样的道理,在研发中,也需要找到研发的框架,先继承,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