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曾经有一篇采访,名字叫做:关于“社会流动”。表达了在动荡时代下个人的机遇如何和社会结构产生交集的一系列观点。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要远远大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所以,牛顿同学很谦虚的说: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在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名作《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中,也提到了同样的观点:个人的努力常常要和时代节拍一致。所以,很多时候,许多的成功都是外因的一个表现。就好像你2006年入股市,2007年赶上6000多点的牛市行情,懂不懂股票似乎都不要紧了,最重要的是算得清盈利了多少。但是,如果没有认识到这是历史性的机遇,四处说自己是股票高手,这显然是一个把机会和能力进行混淆的典型案例。
不管是刘瑜的采访还是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似乎都在告诫我们人在社会趋势面前的渺小。这似乎与上一篇文章中要产品化的塑造能力有很大的矛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来深度剖析前面涉及到的两个关键词:能力、机会。
很多情况下,机会是可以转变成能力的。还是前面的那个股票的故事,如果在6000点的行情中,入市者的资产实现了10倍增长,这就意味着有了更多的资金能力,也有了大牛市的经验和一些感悟。这个时候,如果把机会加以总结,就成了能力的一部分。然而,很多时候大部分人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继续大大咧咧的向前冲,然后把银子又送回去了。
可见,即便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机会获得了额外的资金,如何守护这些资金,用好这些资金就成了新的课题。就像陈虻批评柴静:苦难不是财富,对苦难的反思才是财富。同样的道理,幸运不是财富,对幸运的反思才是财富。
另一些情况下,能力是可以创造机会的。《异类》中记录了比尔盖茨获得成功的案例,作者得出结论,盖茨恰好出生在一个个人计算机萌芽的年代,他凭借个人的能力和时代的机遇创造了微软的神话,如果盖茨不是出生在那样的年代,就没有微软的传奇。我认同作者的观点,时代的背景对于一个人的起落非常重要。但是,盖茨的伟大在于他正确的反思了时代的机会,提炼了其中更为通用的要素转化成了个人能力,并用微软挣到的钱和影响力开拓了盖茨基金会的新事业,我相信,这是盖茨再用能力创造和引领时代的机会,他将前一个历史机会转化成了能力,并用于再创造新的机会。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机会和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就像知行合一一样密不可分。一个事情的成功不代表继续的前进也能获得同样的收益,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拥有更好的心态,更务实的实践,更谦虚的精神,更不倦的学习思考。
套用乔布斯的话就是:Stay Hungry,Stay Foolish!(虚怀若谷,大智若愚)